对话 Bybit 华语负责人:「0 分钟响应」,从玩梗到成为现实目标

“能够让用户赚钱,是 Bybit 真正吸引用户的核心。”

撰文:深潮 TechFlow

交易所之争愈演愈烈,头部交易所们正在产品功能、市场营销、服务响应等各个维度掀起内卷。

在 Bybit 推出美股交易功能,同时因「0 分钟响应」而被社区热议之际,我们与上任不久的 Bybit 华语负责人 Tina 进行了一场深度且生动的对话。

从传统互联网的流量创业者,到 6 年深耕一手搭建 OKX 完整增长体系,再到近期 Bybit 的「0 分钟响应」,我们能从 Tina 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其对于市场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敏锐性,更有其在「高效连接用户、提供更优服务」方面的昂扬追求。

在正式加入 Bybit 后短时间快速适应工作节奏方面,Tina 坦言:

被 Ben 及 Helen 对员工的尊重打动,同时 Bybit 团队充分的授权和支持激活了我。

谈到社区广泛调侃的「0 分钟响应」热梗,Tina 提供了一种将调侃变为现实的新奇视角:

**0 分钟响应虽然以玩梗开始,但现在已经成为 Bybit 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团队内部就是以 0 分钟响应为标准,没有做到的话大家可以随时找我。**而且未来华语用户对我们提出来的每一个梗,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目标!

而对于未来 Bybit 在华语市场的大动作,Tina 则透露:

能够让用户赚钱,是 Bybit 真正吸引用户的核心,我们始终致力于真正通过各种金融服务带大家赚钱,比如:发掘优质资产;开发各种交易及理财产品;提供丰富的奖励、比赛等;丰富的金融组合、套利机会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未来我们将为大家开放最大限度的权限,包括为交易员提供定制套利产品,通过这种与交易用户非常深度的交流,一起优化 Bybit 整个交易产品**,带大家一起赚钱****。**

本期内容,让我们跟随 Tina 的视角,一起走进头部交易所竞争白热化大背景下,Bybit 的增长战略、人才策略以及产品迭代路径。

关键论点:

  • 通过社交媒体融入 Crypto 是目前新人进圈最好的方式之一,你首先应该学会在这个行业中展现和表达自我,去证明你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 个人 IP 的影响力逐渐变强,未来甚至可能会超过机构,可以考虑在未来加大对于个人IP的运营和投入。

  • 由正规军主导的品牌时代的开始,品牌会带给用户更多的安全感,头部效益越来越明显,而合规的介入将加速整个行业去泡沫化,传统金融领域正规军的加入会给 Crypto 带来更多和资金、挑战和成长。

  • 线下活动必须做到品效合一,想要做好口碑营销重点在于:活动邀请的人是否够精准、传达的内容是否够深度、在促成未来合作方面是否有抓手。

  • Bybit 之前可能不太做市场营销,但非常懂交易,Bybit 的核心逻辑是如何带着员工、用户、合作伙伴赚钱。

  • 在 Bybit 团队氛围中:当你想要做一些事情,所有力量都会聚焦在想做事的人身上。

  • Bybit 接下来在华语市场的动作包括三方面:一是与大量的合作伙伴合作,用最快的速度把渠道铺起来;二是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包括线上线下;三是明确核心问题,在「如何帮助用户赚钱」方面持续迭代。

  • 美股交易功能其实是利用 CFD 的渠道进行的,跟直接投资美股不一样。Bybit 为用户打开了充分利用 Crypto 市场优势投资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美股的渠道,现在用户能够直接利用其在 Bybit 账户里的 USDT 就可以直接投资。

  • 0 分钟响应虽然以玩梗开始,但现在已经成为 Bybit追 求的目标,接下来我们会有 AI 客服机器人等举措,最终将 0 分钟响应从调侃变为现实,如果没有做到的话大家可以随时找我。

从 0 到 1:线下活动让我真正深入华语市场

**深潮 TechFlow:**首先,请 Tina 做个自我介绍,好奇你的加密之旅是怎样的?

Tina:

大家好,我是 Bybit 华语负责人 Tina。

其实我的 Crypto 经历非常简单,就是在 OKX 待了六年。15-18年我在web2创业做营销增长、流量服务方面的业务,而当时的 OKX 需要一些在传统互联网领域拥有丰富品牌、增长经验的人加入,因此我便加入了 OKX。

加入 OKX 之后,作为行业新人并不了解行业;我就在思考我能为交易所业务做什么?当时国内 101 栏目很火,于是我就策划了「OK 创新 101 活动」,致力于将 OKX 构建成一个生态平台:当时我们团队3个人去华语的很多城市站办活动,**一年办了 20+ 场,每场活动都是百人规模,一站一站的去链接当地用户、****媒体、社区、****创业者。**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间真正意义上了解了Crypto,深耕了华语用户群体,快速融入了行业。

融入之后,我就开始开展具体业务了。当时交易所比较注重机构和大客户服务,**但由于我是互联网出身,很清楚散户对平台业务的价值,**所以我就围绕散户业务构建了整套增长体系,找来了不少 Web2 顶级的流量合作资源,然后通过城市合伙人推广「Okex 的节点返佣」,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觉得要去求人做业务,那个时候我就天天去布道,跟大家解释这个居间业务未来越滚越大的收入模型,后来整个行业的人几乎都知道了,不少当时跟上节奏的人在这个业务上赚了很多钱,也有很多交易所也开始跟进积极推行交易所返佣业务。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为整个加密行业引入了很多原本完全不炒币的互联网流量服务商。

以上就是我在 OKX 六年主要做的事情,一直跟增长和用户服务相关,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用户增长体系,并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各个头部交易所的中流砥柱。

24 年4月我离开了Okx,看到了 DEX 链上业务非常迅速的发展势头,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又出来自己创业,参与了一个链上交易业务项目,同样是负责我擅长的市场与增长部分。

时间来到今年4月,我参加了 Bybit 的巴厘岛活动,在接触Bybit核心团队中我觉得这个平台发展速度和综合优势都超乎我的认知,后来我就选择加入 Bybit,开启职业生涯新阶段。

**深潮 TechFlow:**此前在我对于市场营销的认知里,线下活动的性价比不高,因为付出的精力更多,但一次性辐射对的人群相比较线上活动也更少,但现在似乎很多项目都在卷线下营销,而且很多线下活动确实能够打开一些瓶颈。

所以我想请您分享一下,您认为线下营销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愿意去做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

Tina:

首先,华语市场本身在公域宣传这块存在很多瓶颈。在一些敏感重要的话题里面,公域无法传播,但在私域、在线下你可以传播,这是线下和私域的便捷之处。

其次,我们其实可以拆分营销线,一条是公开营销,一条是口碑营销,口碑营销跟用户的关系非常近,我知道你好和我愿意跟你合作的行为路径是不一样的。很多品牌会去做线下营销,但如果不会做就会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比如单纯赞助别人的活动就是口碑营销吗?我认为不是,想要做好口碑营销,活动邀请的人是否够精准、传达的内容是否够深度、在促成未来合作方面是否有抓手,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线下活动必须做到品效合一,不然就是白做。

最后,我认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是一套组合拳,我们做线下活动的时候也会去做线上传播,整理大量的素材请参与者、KOL 等转发,一整套流程下来,不管是在曝光还是转化方面,其实综合性价比蛮高的。

**深潮 TechFlow:**我当时也去了巴厘岛的活动,现场氛围很不错,而且大家的交流都蛮真诚的。

刚才您也有聊到,一开始您其实没有太多 Crypto 经验,相当于从 0 到 1 的过程。而如今 Crypto 越来越出圈,现在新人想从 0 到 1 进入 Crypto,您有什么发展路径建议?

Tina: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如今小红书上有非常多 Crypto 新人拼命的在求职板块塞简历,我都会收到非常多,**我觉得这种通过社交融入 Crypto 是目前新人进圈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 Web3 与 Web2 的工作逻辑有很大不同,Web3 去中心化的底层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你首先应该学会在这个行业中展现和表达自我,去证明你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你可以去做个小博主,或者是社群群主,我觉得这些都是很能展现个人能力的方式。

当然以上聊得都是偏品牌类型的岗位,对于技术岗来说,Crypto 也有非常多的黑客松活动、线下聚会等,尤其是各种公链,比如 Solana 最近在国内就有做 Demo day 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对开发者都非常友好。

但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小伙伴很心急,基本行业能力还比较欠缺的情况下,着急想着进大厂,天天给大厂投简历,或者托关系打听,这一点我建议大家还是可以沉淀一下,**因为你一定要让你的简历有亮点可挖掘,**比如你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得特别有亮点,和你去面试的岗位需要的能力非常匹配, 比如:BD岗需要匹配客户资源,技术岗需要有一定研发的经验和基础,平台才有可能给你机会去试,而且有一些账号做得很好的新人,一些公司抢着要。

**深潮 TechFlow:**聊到这里,最近关于 Bybit 管培生的讨论也蛮多的,所以也想请您分享一下 Bybit 的人才策略。

Tina:

因为我加入 Bybit 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可能对 Bybit 人才计划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全面,但从我自身客观、中立的感受来说,Bybit 的人才计划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职场天花板。

**首先,我感受到的 Bybit 人才梯度年龄结构非常丰富:**Crypto 的一个特质在于喜欢年轻人,Bybit 华语区最厉害的销售就是 00 后,我们的管理层也有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这很好,给到年轻人很多机会。但与此同时,Bybit 团队中也有很多 80 后、 70 后,我们的人才结构非常丰富,我们完全没有人才歧视、年龄歧视,哪怕是职场上备受刻板印象困扰的宝妈,只要你有能力,我们就愿意给你机会去挑战。

**另外,Bybit 的管理很扁平化,**哪怕你是一个管培生或者新来的 BD,只要你在这个岗上做出成绩,Bybit 就不会限制你的发展,你的天花板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与此同时,我们并不会因为你是管理岗,你的收入和权利就会比基层岗要高,我们很多 BD 的收入是远高于管理岗的 ,超乎想象的高。

Bybit 人才策略就是这样一套体系,老板也非常舍得去激励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能力不匹配,调整也非常快。我觉得在用人策略上,在我过去加入的所有公司里面,Bybit 是非常大胆的,能很好的激活团队,让整个公司都很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个人 IP 正在崛起,我们正在进入由正规军主导的品牌时代

**深潮 TechFlow:**刚才在介绍加密经历时,您有提到您感受到了一个 On Chain 趋势变化,除此之外您觉得未来加密市场可能还会有哪些转变?这会引发对于市场工作的哪些思考和调整?

Tina:

我觉得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

一个是影响力变化:以前的影响力比较集中在机构,但这一轮周期中,尤其是链上大爆发后,**个人影响力逐渐变强,未来可能会与很多机构持平甚至超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Trump,很明显的是带有丰富立体形象且跟用户非常接近的车头型人物,会更容易引发用户共鸣,这跟 Crypto 行业去中心化共识特性有关。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链上业务这一块,很多车头人物会去帮信任他的粉丝筛选项目,有点像个人影响力 listing 的感觉,带着粉丝赚取利润,也有比较好的持续性回报。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变化,大家作为市场从业者,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要在未来加大对于个人形象的包装投入,目前你会看到很多交易所包括我们也会更多的曝光个体,然后个体背后代表着品牌,个体通过长文、碎片化观点的发声,快速引发用户共鸣,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品牌塑造。

**第二个变化在于由正规军主导的品牌时代的开始:**我觉得目前 Crypto 很像当年阿里巴巴从淘宝进入天猫的这么一个阶段。天猫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突然崛起,是基于淘宝品牌的迅速发展,开始去做更多规范化运营的事情,这是品牌时代的开始,过去对品牌建设投入不够的公司,接下来要大量做品牌建设,如果不做,可能短期会有波动带来价值空间,但基本上很快就会消亡。

对于 Crypto,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尝试去对标过去的很多传统业务模型,包括人才结构、业务结构、现金流、市场策略、雪球周期效益等,以前由于 Crypto 的野蛮成长,大家都不怎么考虑这些,但现在大家都应该去考虑了。

在接下来的这一轮两三年的变化周期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泡沫死在沙滩上,就当年互联网有这样一个去泡沫的周期一样,而合规的介入会使得这个去泡沫周期加速,很多传统金融领域正规军的加入,为 Crypto 带来了严谨的逻辑、成熟的经验,以及他们的规模、合规等优势,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成长,同时也会引导更多顶级人才的加入。

**深潮 TechFlow:**我也感受到现在尤其头部交易所越来越往专业化方向走,而且交易所现在招 Web2 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也还蛮多的,确实他们更专业。

另外从交易所角度,确实也能看到很多推对外代言人角色的动作,跟用户有更直接的沟通窗口。

Tina:

我现在也在努力成为一个 Bybit 与华语用户的窗口,希望大家支持哈哈。

**深潮 TechFlow:**对于个人 IP 这一块,我觉得传统世界好像也是一样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在于很多以前默不作声的幕后老板,现在都在学习运营自己的 IP,在推特上去表达和发声。

在传统互联网一个非常直观的案例可能就是雷军,他强大的个人 IP 的确赋能了小米品牌,很多人因为是雷军的粉丝,所以转而成为小米的粉丝,而且雷军也确实成为了小米一个重要的对外发声平台,国外的马斯克也类似,商业逻辑是相通的。

Tina:

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多个个人 IP、多窗口与用户沟通,对于很多其他团队成员,他们也非常乐于接受华语专访等活动,与大家互动起来。

当你想要做事,所有的力量都会聚焦在你身上

**深潮 TechFlow:**在加入 Bybit 之后,您觉得相比较加入之前,您对 Bybit 的认知有哪些变化?以及您认为华语用户对于 Bybit 是否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Tina:

这个太多了,我必须承认我前期功课没做到位,在我还没有加入Bybit 之前,我为第一次的沟通会议作背调准备时,我才惊异的发现从 2024 年开始 Bybit 已经是全球第二的交易所了。

巴厘岛活动也有非常打动我的几个点:当时这里面就有巨大的认知差异。

第一是深度问题,当时 Bybit CEO Ben 现场直接投屏对比其他交易所展示深度,从结果呈现上来看我认为是非常牛的。

第二是 Bybit 产品的完整性,我有一个 Bybit 账户,我就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当然目前金融资产的锚定方式可能还比较 Crypto 化 ,但我相信随着合规的进展会有很大的改善。Bybit 有点像支付宝,能提供很多综合金融服务,你可以买币、买各种资产包括美股,同时也可以用卡在线下消费,在全球化金融基建方面,Bybit 真的做得非常好

另外 Bybit 整个逻辑体系跟我以前对于交易所的认知也有点不一样**,Bybit 的核心逻辑是如何带着员工、用户、合作伙伴赚钱,Bybit 拥有非常多的金融套利产品,非常懂交易,**比如 USDE 生息产品的收益更好,连环借贷产品资金效率更高,以及一系列理财产品,真的让小白用户一年赚 20% 收益,用的好的话更高。我觉得如果能够让更多人体验 Bybit 产品,大家很快就会喜欢上它,很多机构和大户都非常喜欢用我们的产品。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很多华语用户对 Bybit 的认知可能都来源于推特上比较零碎的信息,我们其实是一个蛮朴实无华的团队,安安心心地做好产品和服务。Bybit 不是一个特别会营销的公司,当然我们在努力的提升,现在肯定会比以前做得更好。总的来说,我们就是希望做好金融基建,实现全球金融自由,我们的市场也分布在全球各国致力于推动金融普惠。

**深潮 TechFlow:**您分享过,加入 Bybit 的过程中被 Ben 及 Helen 对员工的尊重打动,以及正式加入后感觉能量被激活,可否请您分享一下让您印象深刻的事例?

Tina:

作为一名在 Web2、Web3 都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两种体验让我能够感觉到,不管是传统互联网还是币圈,管理层还是有很强的规则性,或者不太恰当的说是阶级性,但 Bybit 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

在我第一次跟 Ben 和 Helen 聊的时候,对方不是说:你要不要来我这上班、我给你一个机会、我给你一份工作…完全不是,整个沟通非常平等,Boss 会和你站在一个位置,告诉你这是个什么样的事业、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还要做哪些事情,以及邀请你要不要一起来做这个事情,这种语言方式、思维角度上的细节,会让你觉得你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伙伴,一起加入共建事业。

然后,正式加入一周左右的一次会议里,我可能还存在一些华人思维惯性,想着作为新人先不去改变什么,而是提一些优化意见,所以我的第一份观察和计划非常保守。当时 Ben 就直接告诉我不要设限,大胆去做,这个市场和业务交给我,我就是负责人,我只需要让大家知道如何支持我实现目标就可以了。

通过这样的表达,我就完全 Get 到,我们是一起创业,我们要敢想、敢试、敢做。其实很多公司在这方面是非常矛盾的,既想给员工授权又无法完全授权,但 Bybit 不会,公司能让我立马非常清楚我短时间内该干什么,就直奔本质,带来更多的增长、更好的服务、更强大的品牌,**与此同时,包括技术、内容等其他部门能够提供很高效的支持,所有力量都会聚焦在想做事的人身上,**所以这也是我觉得我作为新人能够快速适应的重要原因,因为我可以只管往前冲,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我相信其他人在这样的氛围里同样也会有被激活的感觉。

**深潮 TechFlow:**明白,就是充足的信任、充足的空间和充足的支持,然后支持你的所有想做的事情,然后就给到各种支持。然后因为您的加入,所以想请您分享一下,Bybit 未来在华语社区会有哪些大动作?

Tina: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团队也做了多轮沟通,然后大概抽象出来三件事情。

**第一个事情,我们的业务团队会持续的铺通路,**与大量的合作伙伴合作,可能是流量团队、量化公司又或者是社区、KOL,用最快的速度把渠道铺起来,推动更多人跟 Bybit 业务合作。我们会为合作伙伴提供非常好的政策、非常多的活动以及非常全面的支持。

**第二件事情,我们会致力于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包括我天天都去做客服,凌晨四点都还在处理客诉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专业公司想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决心之一,我先做起,我的团队也经常会在社群、社媒收集用户问题,后面我们可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舆情组。

另外,我们的服务不仅限于线上,线下同样重视。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赚钱故事会」的策划,让大家更加了解 Bybit 的各种套利工具和产品,以及我们也会有生活服务,打造类似 Bybit Family 的概念,大家一起吃饭、健身等,构建高效互动的服务体系,让大家感觉我们很近,并且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随时能找到我们。

然后第三步其实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弄清楚大家为什么要选择 Bybit 的问题,这也是 Ben 问我的问题。是因为服务好、福利多还是什么?**Ben 的想法是,Bybit 真正能够让用户赚钱,这才是核心,**也是我提出「赚钱故事会」策划的初衷,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易心得,甚至一些非常厉害的交易员或交易社区,他们可以向我们定制套利产品,他有这个想法,我们去帮他实现。我们为大家开放最大限度的权限,包括也可以给大家配置加息券、体验金等。通过这种与交易用户非常深度的交流,一起优化 Bybit 整个交易产品。

**深潮 TechFlow:**您如何看待 KOL 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性?Bybit 与 KOL 的合作模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激励政策?

Tina:

因为这一块更多还是由 Global Marketing 同事负责,所以我在此只是聊聊我的一些想法,但更多策略还是会由 Global Marketing 团队向大家公布。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华语 KOL 其实是有一些顶流,是我们值得合作和尊重的伙伴,其实很多我也都很熟,**所以我非常清楚与他们的合作最希望看到的是双赢结果,**一方面双方的合作内容需要在传播上是有价值的,不能仅仅只是硬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福利、产品能够通过 KOL 触达用户。

比如说我去运营这个「赚钱故事会」的策划,就可以跟很多 KOL、很多第三方机构联动起来,通过这个策划搭建一个很 Open 的平台,大家每周深度聊一次链上的搞钱机会,也不一定说只能聊 Bybit,市场中的很多热点、机会、趋势都能聊。然后我们可以线上线下组合这个事情,这是在我的业务范畴之内可以做的东西。

美股交易功能背后蕴藏着新的增长爆发点

**深潮 TechFlow:**接下来,我们可以聊一聊行业热点事情,尤其是最近讨论比较多的 Bybit 推出的美股交易功能,部分社区成员认为该功能交易的不是真正的美股,所以也想请您分享一下 Bybit 通过充 USDT 或者其他 Crypto 资产买卖美股这种传统资产,它背后的具体运作机制是怎么样的?

Tina:

美股交易功能可以说是我们作为头部交易所在 Crypto 领域做的一个传统标探索,我们率先迈出了这一步,但目前来说,它整个交易的完成还是以币对的形式,你可以理解为,它交易的标的是美港美股,但它其实是以衍生品(CFD)的形式呈现。

对于这一块的背后运作逻辑,我的分享可能会没那么全面,未来我们也会有更多比较官方的内容去介绍。

**深潮 TechFlow:**该功能推出后,确实有很多人想去玩和了解,以及这件事情本身带来行业的意义是十分正向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真正去玩的时候,又觉得好像跟直接用美股软件玩存在区别。

Tina:

美股交易功能其实是利用 CFD 的渠道进行的,跟直接投资美股不一样。之前在 Bybit 用户只能投资 Crypto 相关资产,但现在 Bybit Gold & FX 为用户打开了充分利用 Crypto 市场优势投资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美股的渠道,现在用户能够直接利用其在 Bybit 账户里的 USDT 就可以直接投资。Bybit 的服务核心就是帮助用户赚钱,用户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行选择投资渠道,以获得更高收益回报。

目前还是很多比较专业的用户在玩这些东西,他们两边都看,Crypto 有机会就买 Crypto,Crypto 暂时机会不足就去买美股或者黄金。

**深潮 TechFlow:**我们自己感受到一个趋势是,其实美股再细分,还是加密美股,就是有的跟 Crypto 相关的美股,这两拨人群的交叉性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社群里面也经常讨论,很多用户他既是 Crypto 用户,同时也是一个美股用户,以前大家可能就是不同 App 分开去看,但是现在如果能在一个软件上实现,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产品需求以及市场趋势,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包括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的机构,比如富途在反向做一些 Crypto 的业务,我觉得这也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印证。

Tina:

我其实有打算带着这个产品去跟一些传统金融的朋友深入聊一聊,因为他们的交易习惯可能跟 Crypto 用户是不一样的,这类人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每个人的交易量是非常高的,我想通过这样的交流去了解他们更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并将结果反馈给公司,迭代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我认为 Crypto 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是一个趋势,在探索中我们也需要一个磨合阶段,但确实不管是 KOL、用户还是机构,Crypto 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合会越来越多,我想这里面可能会蕴藏着新的爆发点。

0 分钟响应:从玩梗到成为现实

**深潮 TechFlow:**最后一个问题,之前 Bybit KYC 问题团队响应的非常及时,传播也比较广,然后社区对于「0 分钟响应」的调侃也比较多,因此也想听您分享一下 Bybit 在应对这件事情的具体经过。

Tina: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们的一名同事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并将问题转发到了我们的工作群,我看到之后立马尝试与出现问题的用户取得联系,了解事情的经过。

我记得那天刚好是周末,但公司还是立马拉了一个 20+ 人的群,逐个部门排查问题。当时用户的质疑在于 KYC 信息是不是被篡改,以及后续会不会出现安全风险。我们从技术、到运营再到客户门槛全部排查了一遍,最后发现确实是用户个人操作导致的,但处于用户隐私保护在此我们就不透露太多了。

因为涉及安全,我们非常重视,所以我说我一定要跟大家解释清楚,所以当时我们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其中 0 分钟响应其实是带有一点调侃性质的表述,最后变成了大家的一个梗,但我想说的是,**0 分钟响应虽然以玩梗开始,但现在已经成为 Bybit 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我们会有 AI 客服机器人等举措,致力于将 0 分钟响应从调侃变为现实,**如果没有做到的话大家可以随时找我。

**深潮 TechFlow:**从调侃变为现实,站在用户角度,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Tina:

未来,我们会把每一个吐槽、每一个调侃都想办法变成实现。换句话说,**每一个来自用户的调侃都是给我们进步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态度,努力把这些东西做好。

*注:Bybit 现阶段只向海外华人居民开放其交易平台,并不得对中国大陆居民提供服务。

Subscribe to 深潮TechFlow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